录井工程

人民日报:白鹤滩至江苏特高压直流工程日前投

来源:录井工程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综合新闻 时间:2022年07月27日 18:59:43

跨越长江航道,“银线渡江河”。

国网安徽电力施工人员在200多米的高空,进行白鹤滩—江苏工程的跨长江导线架设施工。张远溪摄(人民视觉)

7月1日,途经四川、重庆、湖北、安徽、江苏5省市,全长2080公里的白鹤滩至江苏±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(以下简称“白鹤滩—江苏工程”)竣工投产。从此,位于川滇交界之处的白鹤滩水电站发出的绿色电能,仅需7毫秒便能到达千里之外的江苏。从西部山区到东部沿海,全线3万余名建设者克服了哪些挑战,工程又能带来哪些效益?记者进行了采访。

据介绍,白鹤滩—江苏工程总投资307亿元,可增加就业岗位超过2万个,增加输变电装备制造业产值约180亿元,带动电源等相关产业投资约1000亿元,有效助力稳增长、惠民生。此外,工程还能为绿色低碳发展作出贡献。“华东地区燃煤电厂分布较为密集。白鹤滩—江苏工程投产后,每年输送的清洁电能可推动华东地区减少发电用煤1400万吨,可减排二氧化碳2542万吨、二氧化硫25万吨、氮氧化物22万吨。”种芝艺介绍。

作为我国西电东送的重点工程,白鹤滩—江苏工程效益明显,但跨越汹涌奔流的大江大河、穿行险峻无人的大山大岭,建设过程殊为不易。靠着智慧和汗水,建设者们攻克了诸多难题。

又一条西电东送“高速路”竣工(产经观察·重大工程捷报传④)

原题:途经5省市的白鹤滩至江苏特高压直流工程日前投产

对于四川马边彝族自治县柱上村村民立克达石来说,特高压工程为运输材料而修建的道路,打通了竹笋、天麻等山货的外运通道。“以前下山可不容易,采到山货后攒起来,四五天才下趟山,时间一长,卖不上好价钱。如今有了盘山路,当天就能用摩托运下山,新鲜得很,有时一天能赚600多元。”立克达石高兴地说。

强化技术自主创新,研制出20种新设备、19项新技术

“可控自恢复消能装置的内部还集成了大容量避雷器、超高速触发开关、快速机械开关等设备。以高约14米的避雷器塔为例,每层由136只避雷器组成,5层共680只,两套消能装置就安装了1360只。”国网江苏电科院输变电技术中心主任杨景刚介绍。

在白鹤滩—江苏工程重庆段,最让建设者们犯愁的是浓雾多发,会影响导地线的弧垂观测。“过大的弧垂既可能造成相间短路等安全隐患,也会限制线路的输送能力。”白鹤滩—江苏工程渝3标段项目经理杨国强介绍,他们利用北斗的高精度定位雷达测控,能够在非可视条件下判定导线安装是否到位,精度可达到正负2毫米,从而有效解决大雾、夜间等情况下的弧垂观测难题,将工程进度提升15%以上。

克服艰苦条件,“山巅立铁塔”。

铁塔、银线搭建好了,要让绿色电能安全稳定送达,还离不开许多创新技术和设备。在江苏苏州市,占地面积相当于47个足球场的虞城换流站,是白鹤滩—江苏工程的终点站。在这里,直流电再次“变身”为交流电分发到周边区域。虞城换流站也是世界首座采用“常规直流+柔性直流”混合级联接线的换流站。

“四川乐山和凉山交界处的无人区,最大落差1800米,四周都是悬崖峭壁,一台设备都放不下,十几米深的基坑只能靠人工一点点挖掘。即便如此,大家硬是在山尖上‘拼'出了一块地!”白鹤滩—江苏工程川2标段无人区施工项目部经理虞佳旻说,一些塔位最大坡度超过50度,作业面非常狭窄,塔材只能用索道,运送一根组装一根,常常20天才能立好一座铁塔。

对于白鹤滩—江苏工程安徽段的建设者来说,让导线顺利跨越2500米宽的长江芜湖段,无疑是最大挑战。为了保证导线与江面的安全距离,两岸主跨越塔设计高度达278.2米、接近100层楼高,重量达2200多吨,这是全线路跨度最大、塔身最高、单基最重的跨越塔。安徽段长江大跨越施工队队长韩仲瑞介绍:“仅与塔腿段连接的单根塔管就重17吨,连接处由26个螺栓固定,每个螺栓重35斤,这样的螺栓全塔大概需要2000个,都必须严丝合缝地对接上。”

对我国来说,“电力高速公路”作用十分重要。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呈逆向分布,中东部地区能源消费量占全国的70%多,生产量占比却不足30%,重要能源基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,长期以来形成了西电东送等能源流向格局。这就需要通过发展特高压,在全国范围内优化能源配置、保障电力供应。

特高压直流,被称作“电力高速公路”,具有点对点直达、输送容量大、送电距离长、线路损耗低等优势。国家电网特高压部副主任种芝艺介绍,以白鹤滩水电站泄洪时每秒48米的最大水流速计算,江水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流到江苏苏州市大约需12个小时,但发出的水电通过特高压直流工程输送,只需7毫秒。

上一篇:中原证券:国内锂电设备招标放量在即 关注工程
下一篇:隧道工程加速建设